原标题:村里第一个主动走出去的年轻人,带领乡亲们写下石头致富经;本文自源工人日报,责任编辑:陈文韬的报道:
村里第一个主动走出去的年轻人,带领乡亲们写下石头“致富经”
“不安分”背后的坚定信念
“难得看到你穿西装打领带,终于舍得脱下便装换上新衣服啦!”在贵州省盘州市英武镇发业嘎村村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国对刚从六盘水市委党校培训回来的王京光开着玩笑说。
脱下便装,换上西服,常年和石材打交道的王京光多少有些不自在。他出身于盘州市马场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地村民世世代代以农为生,一辈子围着土地打转。20年时间,王京光从乡村打工者奋斗成石材业老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这条平凡而坚毅的人生路,带领乡亲们写下石头“致富经”。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走出大山,20岁的王京光主动联系了在云南昆明的远房亲戚,到一所专科学校当保安,成为村里第一个主动“走出去”的年轻人。当时,村里的很多老人都认为这个小伙子“不安分”。
干了半年的保安工作后,王京光意识到这份工作缺乏技术含量,职业发展前景并不可观,便又开始“不安分”起来。他专门跑到汽修厂学习汽修技术,又辗转云南、广东等地学艺磨炼汽修本领,一干就是十来年。2003年,在非典疫情期间短暂回到老家休息一段时间后,坐不住的王京光又来到盘州市城里寻找工作机会。
一个月观察下来,王京光发现盘州的瓷粉需求量和利润空间都很大,瓷粉生产却不成规模。于是,他果断地注册成立了当地第一家瓷粉厂——兴隆瓷粉厂。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兴隆瓷粉畅销周边地区,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2011年,马场乡要修建一条二级公路,恰好要穿过兴隆瓷粉厂,他积极配合规划,主动关停并让施工队拆除了厂址。”英武镇工作人员李荣方回忆说。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王京光在一次爬山过程中注意到山顶一片裸露的灰色岩石,仔细查看发现是大山土层下的大理石。
一方面,这片大理石资源品质优良、色泽独特、储量丰富;另一方面,重建瓷粉厂需要时间,并且竞争对手越来越多……思索之下,王京光决定转行到当时盘州市尚无人涉足的饰面石材产业,在2011年底就建起了一个小型的工厂。
然而,石材业转型之路并未迎来“开门红”。当时,王京光做的是本地灰色大理石生产的“灰色系”,可当时流行的是白色石材。同时,贵州省建筑用大理石成品建材主要来自广东厂家,贵州厂家几乎没有知名度。由于资金不足,石材生产一度陷入停滞。
为走出困境,王京光带领23名员工主要攻占贵阳等本土市场,吃过的闭门羹不计其数。“从来没听说过盘州能出大理石,你们做的行吗?”面对客户的质疑,王京光拿着成品耐心解释,用成本优势和服务态度打动了客户,成交了第一单。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又一个订单接连产生,生产经营得以维持并扩大,王京光在2015年注册成立了共赢石业有限公司。2020年,公司销售额达1000万元,订单最远的来自埃及,掀起了一股“灰色浪潮”。
如今,走进盘州市马场乡滑石板村,村民们谈起王京光,没有人不对他竖起大拇指。“听说我儿子建房打地基需要碎石头,王京光二话不说就从石材厂拉来两车石头,还不收我们一分钱。”发业嘎村50多岁的村民高振华感激地说。
每年资助4名困难大学生2万元;资助精神病患者王顺英2万元;慰问发业嘎村60岁以上老人199名,每人慰问500元;为60余户老百姓建设毛石房屋……“老王太憨厚,这十来年,不管哪家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可能自己都记不清帮了多少人。”发业嘎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国告诉记者。
2018年,为了帮助家乡人致富,王京光想到了抱团发展模式,与盘州市马场永红养殖有限公司、盘县马场前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立英武镇马场非公企业第二联合党支部。联合党支部带动周边村寨23人就业,人月均增收1万元以上。2021年4月,这位在石头上写下“致富经”的带头人,被盘州市授予“盘州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李丰
本文介绍到这就结束了,感谢工人日报责任编辑:陈文韬辛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