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动态丨昆山开发区三十年探新路(从产业腾飞到新城崛起)

2022-11-21 12:49

来源:中国网 作者:小林

  原标题:昆山开发区三十年探新路(从产业腾飞到新城崛起);本文自源中国网,责任编辑:刘阳禾的报道:

  作者:王海平

  “不管电子导航如何提示,请坚持走高架,15分钟就能到。”昆山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品牌中心负责人王小姐这样提醒。

  所谓高架,是指昆山中环快速通道。

  时间回溯到2015年,“五一”长假开启时,不少昆山市民发现,放假前一天进行通车试运营的中环快速路,让昆山更有大城市“范儿”。

  这条快速通道全长约44.2公里,创下全国县级市里程最长高架快速路系统纪录,是昆山交通建设领域的首个BT项目,合围面积接近80平方千米,实现了昆山全域各重要功能区间的快速联系,推动了中心城区空间合理布局和优化发展,一举奠定了昆山城市发展框架。

  也是这条快速通道,让昆山多年来早晚堵车的“潮汐”现象有了极大缓解,“夜间空城”一去不复返。长江产经研究院苏州中心主任、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徐天舒认为,“这条环线的开通,标志着昆山产城融合已进入到实质性阶段。”

  与不少开发区远离城市中心区不同,昆山开发区成立之初就是作为单一工业园区在城市内部成长的,昆山县城是开发区的“母城”。这也意味着,昆山开发区在至今30多年的发展中,不可能走通过规划调整等方式获取更多土地资源来做大做强,必须要走从单一工业型园区向城市综合型园区的转型之路。

  2022年,适逢昆山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30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在经历了“先业后城”的成型期、“产城互促”的成长期后,昆山开发区目前正处于“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加速向城市功能多元化、完善化、综合化园区方向演变。

  昆山开发区“产城融合”的道路,为昆山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了区域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为技术创新等无形要素的培育和市场转化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促进开发区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的转型升级。

  产城融合:从服务产业到服务人

  上世纪90年代初,昆山开发区意识到获批国家级开发区和浦东开发的双重叠加机遇带来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大利好,开始了借助外资“以商引商”的良性互动过程。

  这一利用外资促使电子信息产业兴起的过程,改变了昆山的人口结构,也让昆山成为全球IT产品重要的制造基地。大量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的快速落户投产,也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外地产业工人。外来人口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超过本地户籍人口。项目和工人,刺激了昆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空间的拓展。

  随着产业工人的进驻,昆山意识到开发区发展产业的特殊性导致了城市功能建设的相对滞后,于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之一便是建设了近20个配套小区,先满足人在城市生活中“住”的需求。

  昆山规划建设系统人士表示,昆山开发区第二产业的“一枝独秀”伴随着产业发展的惯性,使得第二产业在客观上挤压了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

  有学者指出,一个区域内人们的创新思想,高素质人才携带的创新知识,以及共同的文化背景等隐性资源,才是创新所需的文化环境。开发区要提升创新能力,就需要改善社会服务功能和居住生活条件,吸引越来越多高素质、高收入的人才进入开发区生活,并为他们提供城市各类服务设施,改善地方社会网络结构和功能,增进文化认同与信任合作,为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中西部地区竞争优势的不断凸显,昆山开发区率先意识到,要实现转型升级,关键是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技术、制度、文化等无形要素,而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完善正是无形要素培育和成长的关键。

  从“十二五”开始,昆山开发区围绕“两轴、两带、两核、多园”的城市空间结构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通过建设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推动老工业片区的“退二进三”、引进公共配套设施、营造绿地空间等措施,不断提升社会、城市的服务功能,基本实现“产业空间为主体”转变为“宜居生活为主导”的空间格局。具体来看,昆山开发区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城市功能空间的支撑作用,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文教体卫设施,以满足科创、商务、产业等人群及本地居民的需求。

  教育是衡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间,昆山开发区新建公办学校6所,解决学位超万个。同时,鼓励借助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引入来自上海的国际学校资源,弥补了开发区公办教育设施的不足,增强了教育服务的多样化供给和个性化选择。这些差异化的城市和社会功能,既满足了普通人群,也符合高端人才的需求。

  此外,昆山开发区率先提出“四轴、三廊、多园、串联”的生态格局,构建完善了开发区绿色生态系统,通过打造景观带、公园、生态廊道、铁路及高速沿线绿廊以及各类口袋公园等,构建以绿色廊道、慢行系统、公园广场为主要载体的休闲活动网络,打造具有活力的街区、灵动的城市街面和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开发区城市发展尺度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由于此前的历史发展及地理格局,开发区曾一度面临环境压力大的难题。不过,当前全区域内101条河道达标率为90%,水质形势全面向好。

  此外,昆山开发区强化商业配套,将商业设施按城市、片区、邻里三个级别划分,按规模、能级、服务半径按需配置。其中,居住区以邻里服务中心的方式集中设置社区主要服务设施;工业区以产业服务中心的形式集中建设宿舍区和商业服务设施。

  在产城融合过程中,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城市是产业发展的保障。昆山规划建设系统人士认为,开发区产城融合一开始就特别重视服务“人”的需求,合理统筹和整合就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即在工厂和家之间有“过渡时空”,其表现形式就是进一步提高产业用地混合比例,加强建设超市、商场、影剧院、餐饮等生活配套、娱乐设施,形成功能集约化和多样化的复合型社区。其中,一个解决工薪阶层后顾之忧的做法是,预计到2025年,建设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率、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率、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营率均达100%。

  迈上产城融合的道路,昆山开发区从过去的5个工作日、12小时的“产业园区”转变为当前的7个生活日、24小时的“活力城区”,实现了由单一性工业园区向综合性产业园区转型的发展目标,步入了服务于工业生产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的“产城互促”成长期。

  一体化:推动跨区域产城融合

  进入“十四五”时期,昆山开发区也进入发展的关键阶段,继续承担着发展龙头的重任。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指引下,西向,昆山要加快融入苏州市域一体化进程;东向,昆山要积极推动沪苏同城化。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2年迎来升格国家级开发区30周年之际,昆山开发区又成功获批全国首批“绿色低碳示范园区”。

  “这一示范有重要意义,意味着开发区的产城融合进入新阶段,要求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都更加强调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推动这一示范,国家部委、江苏省和苏州市等各级层面,或将为昆山开发区配置更多的资源。

  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昆山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如何做出新篇章?

  上述昆山规划建设系统人士表示,城市发展要以高水平产城融合、优功能职住平衡、强有力产业科创支撑为方向。

  在规划空间功能布局上,开发区仍是龙头,周市、张浦和千灯3个产业强镇则为南北两翼,合起来作为长三角先进智能制造组团,这是承载昆山未来高端制造业发展和高品质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其中,借力昆山综保区功能升级和产业辐射,拥抱千灯北向融入昆山主城区。

  在优化产城空间格局上,针对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外产业用地,坚决淘汰旧产能,关停落后产业项目。根据开发区有关规划,预计到2025年,收储土地超3000亩、盘活存量用地超10000亩。这也是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的重要保障。

  上述重点区域,既联接“昆山未来城”中心节点,携手张浦推进吴淞江两岸城市有机更新,又联动太仓、周市构建产业创新协同示范区,协同太仓打造苏州先进制造增长极,共享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产业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共同推进跨区域产城融合发展。

  在协同创新战略之下,需要开发区完善内畅外通的交通体系,高标准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昆山处于苏州、上海之间,上述昆山规划建设系统人士表示,将在各种交通方式上不断提升和强化开发区对外的链接能力,如在轨道交通S1线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形成区域中心轨道直连的空间体系;在“铁、水”通道上,积极打造陆家浜公铁联运综合枢纽和加快推进青阳港内河航道整治,畅通对接太仓港、洋山港铁路运输通道,为开行内河港口至太仓港的内河集装箱公共驳运通道提供条件等。

  近期公布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昆山以县级市跻身“大城市”行列。为适应“大城市”体量,上述昆山规划建设系统人士表示,开发区后续需从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综合交通、街道社区、生态城区等方面加快推进产城融合进一步深化发展。

  沿着前进路向东逐渐进入东部新城,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楼宇、河流、小型公园浑然一体;在开发区内,苏州轨交S1线聚集了过半数量的停靠站点。

  根据昆山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走好新时代“昆山之路”的总体方案》,开发区的“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区功能提升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展中,这将优化提升青阳港滨水城市中心—东部新城—蓬朗老镇等核心功能区,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科技创新活力足、现代服务业发达的产业新格局,最终目的是建设一个产、城、人融合的现代化新城。

  本文介绍到这就结束了,感谢中国网责任编辑:刘阳禾辛苦分享。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

推荐阅读

环球快资讯丨保单信息黑市魅影

发布于

实时:11.1%!英国谈通胀色变

发布于

每日播报!企业创新正当时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