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IPO过会率趋稳 监管层关注毛利率等问题;本文自源证券时报,责任编辑:刘阳禾的报道: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注册制下,更多企业有机会登上资本市场的舞台,但也有部分企业被拒之门外。截至11月15日,今年以来,A股过会企业达到436家,过会率为86.65%,较2021年同期的89.75%有所下降。
从企业被否原因来看,毛利率、内部控制、业绩真实性、经营可持续性、行业与板块定位等相关问题是企业闯关资本市场普遍遭遇的“拦路虎”。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注册制不代表放松上市标准,新股发行从严的常态化监管环境下,入口端审核进一步严格,审核端问询机制的有效发挥可以在保证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同时,让一批高质量的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也让部分没有做好上市公司准备的公司离开A股市场。
过会率趋于稳定
部分企业撤回材料
据Wind显示,截至11月15日,过会企业达到436家,过会率为86.65%,单月过会率趋于稳定,保持在85%上下。其中,主板过会率为77.78%,科创板过会率为93.88%,创业板过会率为89.86%,北交所过会率为85.06%。
从被否公司所属行业看,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被否企业家数较多。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企业主动“撤单”的情形有所增加。截至目前,共有约210家企业撤单,包含13家已经通过交易所上市委审议的企业,但在注册阶段最终撤回上市申请,占比6.2%。
拟IPO企业撤单原因是多元的,有些企业担心现阶段基本面无法支撑上市;有的企业怕经不起现场检查,一旦被否决耽搁上市进程;有些企业是在短期内遭遇了一些被举报等重大事项。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指出,交易所与证监会立足于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强化了新股发行的审核工作,通过现场检查等方式将不合格的企业挡在资本市场门外,加之,部分企业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增长乏力甚至下滑,与报送申报材料初始时的业务状况明显不同,不再符合上市标准,因此打了“退堂鼓”。
根据监管部门以及公开可见数据发现,“临阵撤退”的拟上市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现金分红异常、行政违规多且敏感、公司业绩趋势与行业趋势严重分离等“致命伤”。
有企业打“退堂鼓”,就有企业如期上市,从融资规模来看,截至11月15日,今年以来,A股全市场新增上市公司348家,首发募集资金约5280亿元,相比之下,2021年全年A股IPO融资额为5426.43亿元。而今年前三季度退市公司45家(已剔除吸收合并及转板上市引发的退市),远超去年全年退市总数,退市渠道更加通畅。
数据显示,年内通过IPO上市融资最多的行业是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其融资额为795.01亿元,其次为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融资额约680亿元。
被否企业多有硬伤
从被否企业的情况来看,毛利率、内部控制、业绩真实性、经营可持续性、行业与板块定位等问题是企业闯关资本市场普遍遭遇的“拦路虎”。
据不完全统计,有12家被否企业都被监管部门问询过毛利率的问题,其中毛利率偏高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比如审核未通过的环洋股份、青蛙泵业、恒茂高科等企业均被问及“毛利率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合理性”;同样,有12家被问询内部控制相关问题,如9月22日被否的维嘉科技就存在实控人在报告期内多次占用公司资金,且公司通过民间借贷、向员工借款等方式进行资金周转的情形被上市委要求说明“防范实控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等损害公司利益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还有4家企业被问询收入真实性以及业绩下滑问题;泰达新材因为无法说明公司净利润连续大幅增长的合理性,从而成为年内被上市委否决的首家北交所IPO公司。此外,关联方/关联交易问题、信息披露问题、利益输送同业竞争问题也频频被提及。
除毛利率、业绩真实性与持续性等问题外,在创业板上会企业中,行业与板块定位、内部控制问题关注度也较高。以11月被否的安天利信为例,深交所在审核问询中重点关注了安天利信的成长性及创业板定位,“发行人未能充分说明其符合‘三创四新’的特征及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创业板定位要求”或成为安天利信IPO被否的重要原因。
杨德龙指出,监管层今年对IPO把关更为严格,尤其注重拟上市企业经营业绩的公平性、合规性以及成长性,本质上是强调上市公司质量与发展要符合市场定位。注册制不仅是IPO制度的转变,其意义还在于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要素配置效能,让一批高质量的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本文介绍到这就结束了,感谢证券时报责任编辑:刘阳禾辛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