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名校在抖音“组团营业”,带动高质量知识普惠;本文自源中国经济网,责任编辑:张尼的报道:
名师在抖音,知识在下凡
“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在处即大学,它不在于大楼之高,而在于学问之大。学问之大,大在创造性与价值性上,也大在传播面与影响力上。让一流知识传播出去,也是“大学”二字的应有之义。
就在9月22日,世界顶尖数学家、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在“人文清华”抖音直播间带来了以学“问”为主题的演讲,他结合数学史上的“听音辨鼓”等重要问题及他本人证明卡拉比猜想、提出极小曲面猜想的研究历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一流的学问该怎么“问”、一流的人才该如何“学”。演讲吸引了超1260万观众在线旁听。
据了解,自今年9月1日起,抖音联合清华、北大、复旦等知名高校将推出100场公开课,持续整个9月。这让在线听丘成桐、许倬云、吴晓明、张汝伦等大师开讲变得触“网”可及。
不得不说,互联网正让越来越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搁在以往,人们会觉得丘成桐这样的学术巨擘“远在天边”——作为世界范围内唯一囊括菲尔兹奖、麦克阿瑟奖、克拉福德奖、沃尔夫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这五项世界科学大奖的数学家,丘成桐曾被国际数学大师辛格评价“在哈佛,他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被《纽约时报》称作“当之无愧的数学皇帝”。可长期以来,他专注研究,鲜少露面,极其低调,就算做讲座,能有幸亲聆的,通常也只有讲堂内的几百名师生。
但熨帖人心的是,互联网技术让“知识的地球是平的”愿景日益照进现实。在今天,泰斗如丘成桐者,对大众而言也可以“近在眼前”:人们可以隔着屏幕近距离感受顶级学者“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的风貌,聆听他们“真知附着其上、奥旨藏乎其中”的见解。
在北大历史教授阎步克的抖音公开课《古代政治与文化》中,我们可以一窥士族门阀政治的奥秘;在华中师大文学教授戴建业的抖音公开课《李白诗词》中,我们可以一睹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风采;在@中科院物理所直播的《科学公开课》中,我们可以感受粒子物理学的高能……以往横亘在大众与大家之间的高墙,正被渐次拆除;以往被围墙围起的大学,也在拓展边界。
这是技术撬动知识传播革命的现实注脚。应看到,当下互联网正重塑知识传播的格局与生态,之前很多人求知路径主要依赖课堂,现在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汲取知识;以往高阅读门槛的书籍将不少低知人群阻挡在知识院墙之外,现在他们可以从短视频和直播中学到泛化知识。
从供给端的丰富到受众群的拓展,从呈现方式的改善到接收壁垒的消除,从传播路径的优化到理解门槛的降低,可以说,知识传播正沿着“普”(提高知识覆盖面)和“惠”(增强知识可及性)两个维度拓展,最终带来了知识普惠新图景。
就拿名师公开课来说,能有名师传道、大家指引,是不少人都求之不得的事。但这以往只属于少数人——因为那些学术性思想性知识的传播场景主要限于课堂讲台。这样一来,名师公开课成了大众遥不可及的存在。好在,互联网扩大了知识传播的覆盖广度,降低了知识获取的现实门槛。从慕课到短视频和直播公开课,很多高校都在将课程搬到网上,人们不用去清华北大等名校,也能在线上“云旁听”名师们的公开课。
这其中,作为互联网新兴内容载体的短视频与直播,更是有力地打破了知识传播的时空限制,改变了知识中心化生产与单向传播的局面,促使知识生产者、传播者、接收者及信息环境形成了统一的知识体,最终用知识流动加速社会的人文科学细胞的“新陈代谢”,让知识传播革命实现了几何级进化。
知识传播革命内嵌着两大核心诉求:一是削减知识鸿沟;二是减少“脆弱知识综合征”。前者指向的,是消除知识获取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让知识资源更好地触达社会大众,包括让弥足珍贵的高等教育资源“走入寻常百姓家”;后者指向的,是提升知识网络的层次,让知识变得更有价值营养。既要传播方式“升级”,还要传播内容“提质”,二者指向的,就是改变知识传播不充分不平衡的局面。只有改变知识传播的不充分不平衡,才能实现高质量的知识普惠。
毋庸置疑,如今整个社会已迎来信息大爆炸,知识总量也在指数级增加。但知识资源分配的分化现象也很严重。传播学者蒂奇纳等人提出的“知识沟假说”及其孪生理论“信息鸿沟论”,几乎成了现实写照:一些人处在知识高地上,也有一堆人处在知识洼地上,两者在知识积累上的差距,也会演变为阶层贫富差距。
在此背景下,拉平细分群体之间的知识鸿沟尤为重要。这需要从知识供给与获取两个角度着力。从知识供给角度看,随着互联网打破千百年来知识生产的封闭性,去中心化的生产传播逻辑、以PUGV为主的内容生产模式都鼓励了更多人参与到知识生产中来,特别是短视频和直播平台,都在知识性内容传播上加码发力,如抖音就发起了DOU知计划,上线了学习频道,这极大地丰富了知识供给;从知识获取维度看,不同于以“付费”为网筛机制的订阅专栏、付费音频、OBS网校、讲座课程,短视频和直播的大众化特征决定了,它会扩大知识触达半径。
如今,知识传播的即时化、知识呈现的人格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复杂知识的通俗化,成了短视频和直播内容传播的基本特征。而不限量的供应、碎片化的传播、低成本的获取,也确实削减了知识鸿沟,增进了知识普惠。
削减了知识鸿沟,还要减少“脆弱知识综合征”——教育学者郝京华就曾敲响警钟:知识在海量激增,我们却越学越肤浅;并提醒,长此以往,人们会患上哈佛教授戴维·珀金斯说的“脆弱知识综合征”——看似学到了很多知识,却只是储存在脑海里的一块块“惰性知识”,很难生成独立思考能力,也很难催生出新知识体系建构能力。
这就要求,在让知识获取门槛更低的基础上,还要让可低门槛获取的知识更优质。人们需要的,不只是满屏的“金句”,更是有思想含量的新知与真知,是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曾在抖音开公开课的北大教授戴锦华就说过,“绝对不能够因为媒介形式的改变而简化思想,绝对不能做迎合与取悦大众的任何预设。知识并不崇高,但是知识是严肃的。”这类严肃但有营养的知识,正是人们所需要的。
鉴于此,抖音平台和很多高校就在协力推进高质量知识共享,名校在抖音“组团营业”现象就是其反映。《2021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已有92%的全国“双一流”高校入驻抖音,全年高校开播场次达14463场,网友观看公开课总时长超过145万小时。这就相当于,建造了“没有围墙的学校”,打造了“数字教育体系”。
而此次联合知名高校推出100场公开课,也是助推高质量知识普惠的积极迈步。人们可以在抖音上听清华教授张国刚讲《资治通鉴》,可以听复旦教授张汝伦讲《论语导读》,可以听北大教授李启成讲《中国法制史》……然后跟着“长知识”。
这也让教育家蔡元培的愿景变为了现实:100多年前,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就在北大平民夜校的开学典礼上表示两大期许,一是学生要用功,二是要让教育传达给更多的人,“现在只有住在大学附近的,才享有这种特别权利……单是大学里的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还不够,还要全国人都享受这种权利才好。”而千万网民能在线上听丘成桐们开讲,就是知识与大众边界被打破的缩影。
名师在抖音,知识在下凡。可以想见,当名校们纷纷在抖音“组团营业”,当更多“富营养”知识通过短视频中和直播间被传送给大众,当知识与大众边界逐渐消失,高质量知识普惠的图景也会变得更加可期和可及,到头来,更多人会从中受益。
本文介绍到这就结束了,感谢中国经济网责任编辑:张尼辛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