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济观察(中国“桥都”如何在世界“出圈”?);本文自源中国新闻网,责任编辑:程春雨的报道:
中新社重庆10月30日电 题:中国“桥都”如何在世界“出圈”?
作者 张旭
28日通车的红岩村大桥,让中国“桥都”重庆再次引起各方关注。重庆为何是中国“桥都”?中国“桥都”如何在世界“出圈”?对此,中新社记者采访了多位专业人士。
重庆为何是中国“桥都”?
重庆“桥都”之名由来已久,2005年,经中国桥梁界权威的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桥梁委员会认定,重庆是中国的“桥都”。
重庆更是被海内外公认的“万桥之都”。重庆市桥梁协会副会长、重庆纳川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强介绍说,重庆桥梁数量多、规模大、技术指标高。目前,重庆已建成各类桥梁超15000座,长江、嘉陵江和乌江重庆域已建成的特大桥有128座,包括了各类桥梁结构形式,其中有四座桥梁结构形式的技术指标世界领先。
“重庆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刘强说,重庆特殊的地貌(长江、嘉陵江、乌江等环绕,地形多山),促使着桥梁建设的大力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重庆由交通不便的内陆山城,变成四通八达的中国“桥都”。
从业19年,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桥梁专业副总工程师赖亚平参与或者主持设计了20多座各种类型的大型或特大型桥梁,其中不少都是重庆的桥梁。
“重庆的桥梁架设并不容易。”赖亚平说,陡峭险峻的地形特征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重庆的桥梁建设不管是从设计,还是施工建造上,都比平原城市要面临更大的难度和挑战。赖亚平说,桥梁建设的困难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形限制、通航要求、技术条件、经济性能、景观风貌、三峡库区水位涨落等。
中国“桥都”如何在世界“出圈”?
“近十年以来,中国大跨径桥梁的建设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刘强称,各式大桥的建成,特别是一些跨越大江(河)、海峡(湾)的超大跨径桥梁相继建成,见证了建造技术不断提高,也为公路铁道运输提供了安全舒适的运营环境。
刘强说,随着建筑材料、设备、技术的较快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快捷、高精度的计算分析手段,不断推进中国乃至世界公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
重庆市政协原副主席、重庆市工程师协会理事长陈万志大力呼吁,重庆应建设中国桥梁博物馆。
陈万志介绍,截至2020年底,中国桥梁总量已突破100万座,大桥设计年限100年,桥梁养护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需求巨大。
陈万志认为,可以在重庆建设中国桥梁博物馆,同时建立中国桥梁大数据中心,创建中国桥梁建设及养护技术研究院,建立中国桥梁养护医院,抢占国际市场桥梁建设和养护技术高地,推动国际高端的桥梁建设及养护工程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产业在重庆集散,形成重庆新的经济和旅游增长点。(完)
本文介绍到这就结束了,感谢中国新闻网责任编辑:程春雨辛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