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要闻:创新在一线(创新工作室如何让赋能真正落地?)

2022-09-28 10:48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小林

  原标题:创新在一线(创新工作室如何让赋能真正落地?);本文自源工人日报,责任编辑:房家梁的报道:

  【创新在一线】创新工作室:如何让赋能真正落地?

  阅读提示

  技术创新不能只集中在少数“精英”身上,创新工作室应该激发大多数职工创新的积极性。一个好的创新工作室是什么样的? 多位工作室负责人表示,它应该成为企业生产的攻关队、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和团队合作的风向标,最重要的是“让创意变项目,让项目变成果,让成果变效益”。

  “现在有些工作室的建设有展览馆化的倾向,我们最不愿看见的是这么好的平台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一位企业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感慨道。

  职工创新工作室在解决技术发展的瓶颈、培养业务操作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推动企业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运行中,其作用的发挥与现实要求尚存在差距,职工创新工作室也需不断创新改进,将为企业和职工赋能落在实处。

  搭建上升通道,点燃技改动能

  徐露平原本是中铁四局的一名普通劳务工人。他爱学习、爱钻研、爱鼓捣,2009年在合蚌高铁下塘制梁场,徐露平发明了钢绞线自动穿束机,仅此一项就为项目节约成本近300万元。工作中,他对各种工艺、工序、工具等进行革新和改造70余次。

  从小泥工到工地发明家,从农民工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露平完美诠释了大工匠精神。2016年,“徐露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平凡工友的成功人生激励了一批热爱技改的年轻人。有志成才的青年职工在工作室钻研单孔连接器、第三代内卡式千斤顶、接长限位锚、压浆泵等攻关项目,仅第三代内卡式千斤顶的使用,每年一个梁场就可节约30万元。

  “技术创新不能只集中在少数‘精英’身上,创新工作室的目标是让大多数职工从不敢创、不会创到人人创、抢着创。”中原油田工会副主席范锐深有感触。

  据介绍,该油田在各基层工会层层征集职工技术创新创意,将职工的好点子、小创意推送至每年举办的“创客职工·中原论坛”中,由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当面论证、评议,选出最佳创新创意金点子,给予表彰奖励。

  “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的理念在中原油田的职工中早已入脑入心,企业围绕技能晋级、创新攻关等主题开展“中原工匠杯”等技能竞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油田每年涌现出许多真刀实枪干出来的大师。

  为激励职工技能创新的积极性,油田拿出高额资金奖励新晋升技师、高级技师,并向相关单位推荐优秀职工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拓宽技能工人成长成才绿色通道。

  畅通协同机制,扩大联盟效应

  日前,中原油田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高级技师冯志刚带着徒弟来到文卫采油厂沙宇武创新工作室,与该创新工作室领头人沙宇武一起探讨“一种抽油机刹车片铆接”专用工具设计图纸存在的问题。

  “各采油厂每个月平均修复刹车片18井次,这个专用工具一旦研制成功,每年将节省近30万元成本,同时减轻操作人员修复刹车片的劳动强度,可谓一箭双雕。”冯志刚说。

  中原油田打破地理区域、专业差别等,扩大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以及职业相近、岗位相连、业务相通的“创客联盟”聚合作用,发挥工作室矩阵作用,形成层级联盟效应。

  该油田打造“每年一个主题”联盟机制,促使一个个“金点子”开花结果,并按照成熟一个孵化一个的原则,组织各创新工作室推荐的创新项目与油田创新成果孵化基地进行对接、可行性论证及孵化推广。

  调查显示,由于职工创新工作室长期独立开展创新工作,缺乏协同机制,导致其创新面单一,尤其对跨专业、跨行业、跨区域合作项目的承接能力薄弱。

  2021年底,上海市徐汇区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据了解,该联盟由33家创新工作室加盟形成,横跨医卫、教育、建筑、食品、物业、社区治理、电信、市容绿化等10多个行业。33名工作室领衔人中,有全国劳模7人、上海市劳模11人、各级工匠11人。

  上海市职工技协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探索建立跨类别、跨行业、跨单位的创新工作室联盟,有助于协同创新和集约发展,使之成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新时代技术人才的创新引领平台。

  破解制度瓶颈,打通最后一公里

  一个好的创新工作室应该是怎样的?采访中,多位工作室负责人表示,它应该成为企业生产的攻关队、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和团队合作的方向标,最重要的是“让创意变项目,让项目变成果,让成果变效益”。

  截至目前,中原油田先后涌现出1个国家级创新工作室、8个省部级创新工作室、38个油田级创新工作室,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6项,累计增效2亿余元。

  可是更多的企业并没有享受到这一平台带来的红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乔东认为,创新工作室要把为企业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以及为企业提供高水平创新成果作为主要目的。目前看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些工作室在创建过程中,少标准、缺思路、没场地、无团队。也有的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在制度建设上,一些工作室完全没有制度,有的制度形同虚设。出现上述现象,企业重视不够是关键因素。

  如何破解难点,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乔东认为,创新工作室的建设标准应当清晰。工作室创建要有带头人、有牌子、有场所、有团队、有实效,做到软硬件齐备。同时,其职能需要科学化。工作室要围绕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分解职能,明确职责,找准定位,营造带徒传技、创新创效的良好氛围。此外,企业对创新工作室的管理应当规范化。企业要成立工作室领导小组,并协助工作室建立工作制度、活动制度和管理办法。工作室创建和运行要纳入企业党政一把手工程,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要做到常态化。

  尹晓燕

  本文介绍到这就结束了,感谢工人日报责任编辑:房家梁辛苦分享。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

推荐阅读

视点!金秋旅游季,惠民活动多

发布于

环球热门:让“不动产”动起来

发布于

环球热资讯!透视预制菜消费升温

发布于